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举办碳市场与绿证绿电市场连接研讨会

  4月14日,碳市场与绿证绿电市场连接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三峡集团、苹果公司、丹佛斯公司等机构的共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参加了会议。

  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在致辞中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制度设计已经十分清晰,但是如何与绿证绿电市场相衔接,绿证绿电如何抵销碳排放配额以帮助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等问题,仍需深入研讨和制度设计,希望嘉宾们畅所欲言,为绿证绿电市场与碳市场衔接出谋划策。

  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张达介绍了团队针对碳市场与绿证绿电市场连接的初步研究,包括相关政策机制背景,碳市场与绿证绿电市场连接的必要性、具体方案、主要问题,以及电力消费企业的关切等内容。与会专家围绕绿证绿电与碳市场发展现状和展望、绿证绿电与碳市场衔接的关键问题与初步方案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表示,绿电市场和碳市场的有效衔接对实现“双碳”目标非常重要,绿电市场发展的关键是让交易主体实现跨省区直接交易。张昕认为,碳市场在下阶段将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这将有助于绿电市场的发展。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清芝认为,碳减排与绿电的关系有3个层次,即绿电绿证和强制性碳市场、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产品碳足迹等三者的关联关系,由于核算边界不同,这3个层次的关系要分开考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指出,我国碳市场建设走在电力市场前面,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碳价不能传导。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在价格机制上还是基准价浮动机制,上游成本难以传导出去,应尽快调整电价机制使其充分反应上游成本并适应新型电力系统下煤电的功能定位问题。张晶杰也提到,由于受绿电消纳考核指标约束,部分风光大省不让绿电出省,造成外省企业买不到绿电。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信息数据中心副主任艾琳介绍了绿证市场和相关政策。目前,中国绿证交易市场活跃度较高,价格相较国际绿证高出不少。下一步绿证核发范围将纳入分布式光伏、常规水电和海上风电,这将为东部企业购买绿电绿证提供更多选择。对于与碳市场衔接,艾琳认为,两个市场既独立又相互影响,绿证市场需要独立运行,可以通过在碳市场抵销碳排放配额实现部分连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副主任张楠介绍到,我国绿电市场试点起步于2021年9月,目前市场机制在逐渐完善。张楠认为,现阶段绿电供给不足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下的各省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约束,二是当前绿证核发范围对可再生能源电量的覆盖率还较低。今年年初,政府出台了75号文,提出要在平价可再生能源项目全部参与绿电交易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保障性收购范围内享受补贴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参与绿电交易。同时,政府也正在推进绿证全覆盖,未来绿证将作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凭证,可再生能源环境权益的转移将全部以绿证作为核算凭证。

  苹果环境与供应链创新部门清洁能源项目经理曹艺严和丹佛斯中国政府及产业事务负责人卢夏等电力消费企业代表介绍了各自企业的碳中和目标,分享了企业在绿电购买中遇到的困难,期待绿电交易在规则统一性和价格透明性方面能进一步完善。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三峡集团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清洁能源研究室主任黄俊灵讲到,三峡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十分关注绿证绿电和碳市场的发展,三峡集团如何更好地参与绿证绿电和碳市场,实现环境权益,需要业内专家帮助解答。

  张希良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此次会议聚集了绿证绿电和碳市场相关的各方面专家以及利益相关方,对市场衔接涉及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各方的观点和诉求进行了清晰表达,并探讨了未来不同市场的定位以及相互融合路径,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