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下午,“碳中和背景下中国 2035 和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平台”成功举办了以双碳背景下空气质量改善协同作用以及非二气体减碳目标和措施为主题的学术沙龙。

2022年2月28日下午,“碳中和背景下中国 2035 和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平台”成功举办了以双碳背景下空气质量改善协同作用以及非二气体减碳目标和措施为主题的学术沙龙。

undefined

图 |部分参会者合影


本次沙龙分别邀请了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和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滕飞教授作主旨报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能源基金会总裁邹骥、清华大学碳中和院院长贺克斌院士、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研究员、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陈敏鹏教授等专家进行了点评。沙龙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杨秀主持,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张强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协同路径为题,从研究背景方法、路径作了详细分享,认为从长期来看,低碳能源转型对空气质量的长期根本改善有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的发展路径。


滕飞分享了碳中和背景下我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路径的研究,总结了中国需要在温室气体领域方面加强的主要的技术,以及分气体、分领域可能的减排潜力和未来工作重点。


贺克斌从项目本身如何进行更好的顶层设计,纳入更多的研究因素,以及如何将减排的措施更好地与经济社会相关的行动融合起来方面提出了建议。


李俊峰强调清洁空气和非二氧化碳气体的联系,指出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课题的情景设置更好体现新的政策要求提出建议。


李政从综合的角度考虑,提出要把课题研究成果与能源系统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个目标相关联,在研究成果的政策建议方面把可实施性纳入研究。


陈敏鹏从经济社会变化、技术成本迭代、结构性变化和消费端影响、人的行为四个角度分析了对实现减排目标的影响,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邹骥围绕多政策目标协同、技术选择、政策支撑和成果落地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何建坤在总结时强调要在项目的整体目标下,考虑用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理念,凝聚目标做出发展的情景和策略的选择,协同实现碳中和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供稿|王聪瑜 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