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上午,清华大学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团队共同主办“气候变化影响与临界点”学术沙龙。作为“清华-哈佛中美脱碳技术创新与政策研究”项目框架下的系列学术专题之一,沙龙邀请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院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本场沙龙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副院长翟盘茂研究员主持。
沙龙现场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约翰·霍尔德伦(John Holdren)教授、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教授、能源基金会总裁办公室辛嘉楠主任分别致辞,强调了中美两国到本世纪中叶前后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及其技术组成具有共同点, 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三个研究团队在该项目上的共同努力,不仅证明了开展和加强中美气候合作的价值,也为未来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提供了方向。
约翰·霍尔德伦致辞
翟盘茂主持
李政致辞
约翰·霍尔德伦教授发表“气候影响临界点是否会导致气候政策的临界点?”报告,讨论气候变化的生物地理学和社会政治学临界点,以及气候临界点如何引发政策上重大变革的机制。霍尔德伦强调在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背景下,政府做出政策响应的机理。他指出,虽然一些气候变化临界点已经被识别出来,仍需要社会和政治层面上加强行动。
陈晓松做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陈晓松教授和樊京芳教授分享了“地球气候临界元素间的远程连接”的研究,指出地球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性,尤其是不同气候临界元素间的相互影响和远程连接。通过数学模型和网络分析,他们揭示了地球系统内部各临界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识别和理解这些联系对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张文霞做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文霞研究员做了“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人为强迫和内部变率影响”的报告,介绍了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趋势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张文霞特别强调了人为气溶胶排放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对亚洲水塔的潜在长远影响。她的报告突出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变异对该地区降水模式的共同影响。
关大博做报告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关大博教授分享了“未来的气候风险、传播和技术经济解决方案”的报告,介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全球影响具有广泛、复杂和易受影响的特点。报告指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下,到本世纪中期,全球经济可能会因极端气候事件而遭受巨大损失,对不同国家和行业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涵盖了农业和饮食业、健康损失、劳动力生产率下降和间接损失等方面,而全球供应链放大了这种影响。关大博强调了应对风险的策略需要全球合作和创新技术。
最后,John Holdren教授和翟盘茂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
现场合影
会议讨论丰富,特选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问 答 环 节
上周北京突然发生极端大风天气,短短几个小时内出现了十几级的大风,今年已有两次此类事件,这是一个异常现象吗?或者这是一个气候变化的现象吗?还是一个临界点现象?
答:关于强风事件是否与其他事件有关联,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些极端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或者因果性是非常非常强的,因为物理上它是可以解释的,比方欧洲极端的热浪,可以跟巴基斯坦极端降水关联在一起,这是因为它是有一个非常强的大气层的波动,是有一个因果的物理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极端事件都能够联系在一起,它可能是一个非常弱的关联,所以说在谈极端事件有没有关联性或者同步性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科学的证据和方法去回答这个问题。
在社会影响的五个决定因素中,价值观与利益是相互关联的。如何区分这两者?
答:确实,价值观和利益是相互交织的。尝试分析其不同方面是有用的。本质上,比较问题的定性差异并没有严格的分析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取得一些进展,但可能不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多。这问题就如在美国我们常说的:“这取决于你是喜欢苹果还是橘子”。
比如,你如何比较核能的扩散风险与煤炭的浪费使用,这里没有分析方法,你需要通过定性的方式来做出区分。
在全球减缓措施的辩论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脆弱性的可用性以及是否能够接受适应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不可避免的适应管理问题是很复杂的问题,目前没有实证解决方案。我们必须认识到比较苹果和橘子涉及价值判断,需要做出定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