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气候院发布首份物业碳中和报告,万科物业样本破解社区减碳困局

社区楼道灯随日出自动熄灭,厨余垃圾就地变肥料,屋顶光伏板默默积蓄绿电,业主碳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中国千万小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蝶变”。在这场变革中,物业行业被赋予了全新使命。

10月25日,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绿色空间使用者行动”中正式发布行业首份《中国物业行业碳中和战略与路径报告》。报告深度剖析万科物业的标杆实践,为破解“公区排放难界定”、“减碳收益难平衡”等物业减碳核心困局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破局:运营控制权明确“碳责任”

长期困扰物业的公共区域排放责任不明问题,如今迎来破冰。万科物业创新提出通过《物业服务合同补充协议》,在法律层面明确其对小区公共设施的“运营控制权”。从走廊灯到水泵房,这些设施的碳排放正式纳入物业碳核算范围。

“这相当于为物业行业颁发了一份‘碳管理授权书’”,清华大学气候院专家指出,依据国际通行的GHG Protocol核算标准,“运营控制权”明确了公区排放的责任主体,既满足ESG披露要求,更扫清了物业减碳的制度障碍。

技术:社区减碳藏着“黑科技”

在上海金色榴乡园,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光伏-储能-灵石智慧微电网”系统成为社区减碳典范。该系统精准调控电梯节能、光伏储能,补充公区用电,该社区人均碳排放实现年降幅超10%。

万科物业的“太阳钟”照明系统能精准追踪不同城市的日出日落时间,覆盖全国2500多个项目后,公共照明用电量平均下降10.62%,年节电超1亿度,相当于少烧3.5万吨煤。

看似普通的垃圾处理也被注入科技魔法。青岛城阳蝶城采用“三明治堆肥法”,年处理80吨有机垃圾产出17吨肥料。北京西山庭院引入黑水虻处理站,500公斤厨余垃圾日处理量可转化为优质绿化肥料,年减碳超114吨。

参与:居民成为“低碳合伙人”

“过去觉得碳中和事不关己,现在随手做就能给社区出力”,北京西山庭院业主张女士的感受代表了众多居民的变化。物业行业正打破单打独斗模式,构建“政企民”协同治理体系。

万科碳积分体系已链接640万家庭,居民通过投递旧衣物、参与堆肥课获得奖励。青岛城阳蝶城创新“五社联动”模式,社区党组织牵头、物业执行、居民志愿者共建堆肥花园,85%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垃圾站变身为社区纽带。

路线图:2045年实现社区净零排放

报告为中国物业行业规划了清晰的碳中和路线:

筑基精算(2025-2030):实现公区分项计量全覆盖,全员明确“控碳责任”

系统脱碳(2031-2040):大规模推广光伏、储能,力争绿电占比超40%

净零引领(2041-2045):90%社区实现运营期净零排放,社区微电网接入城市虚拟电厂

“未来物业不仅是小区管家,更是绿色生态运营商”,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强调。随着节能收益ABS融资、光伏CCER碳资产开发等金融工具介入,物业减碳正形成可持续的“投入-收益-再投入”循环。

从一盏智能灯的控制,到一个社区的零碳运营,物业行业的绿色转型让千万小区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小单元。当屋顶光伏成为社区标配、厨余垃圾就地循环、业主碳账本联通城市系统,我们的家园正蜕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石。

扫码阅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