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坚持安全转型,确保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2024年5月24日,清华五道口全球绿色金融论坛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NGFS研究专家网络(ENR)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承办,线上线下相结合,中英双语直播。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政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李政围绕“能源安全与煤电转型升级路径”主题发言。他指出,我国能源减排挑战远大于发达国家。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短得多,要付出更加艰苦努力;同时处理好减排与发展的关系,保证能源安全与双碳并行不悖,具有现实的挑战性。他强调,我们要处理好发展安全和绿色转型之间的平衡;利用我国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系统转型;将碳达峰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地方和重点行业,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cn_sz_mmbiz_jpg_HRcnpGzgicheKkK7kzUJZc15ibN3wlQhbQda9dt4zj1eiavgoeq2oaO3ZA74fHGd6OX6TnZYlNHwBmbNvnk3wWOWg_.jpg 李政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以下来自清华五道口全球绿色金融论坛速记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活动。在下面的20分钟里面,我把我们研究院所做的关于中国实现碳中和长期转型路径的研究跟大家汇报一下。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一下能源与排放现状。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人类不仅是长期深远的挑战,而且是近期急迫的挑战,急需我们应对。
去年阿联酋开的COP28,把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推到了新的高度,著名的阿联酋共识对标1.5度,能源系统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转型脱离化石能源。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增加2倍,应该说全球都已经行动起来了,尽管在具体责任分配方面还在谈判,总的来讲大家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危机,需要人类加强合作。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一直走在积极推动能源转型的路上,中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去年又上了新的台阶。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了15.2亿千瓦,在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占比超过了50%。清洁能源发电量约为3.2万亿千瓦时,占比34%。中国在风能、太阳能产业链方面做了巨大的工作,占比非常高。
但是因为我国经济处在增长过程中,同时由于疫情、国际局势等种种原因,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呈现增长,去年的能源使用达到了57.2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煤炭的增量还是很大,但这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中国已经在转型的轨道上。实际上,这是煤炭和可再生能源在顶点上赛跑的过程,是谁稍微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中国在转型的路上,虽然会有一些曲折反复,但是总的趋势是非常清楚的。
煤炭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从转型过程中热和电的供应是二氧化碳的单一的贡献部门。从需求侧角度来看,前五个行业(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和制造业)占比很高,随着工业化过程逐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这部分碳排放会逐渐下降。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面向碳中和的能源转型路径。我所在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我们始终关注中国能源系统,所以建立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能源转型路径推演模型,对设定的气候目标之下,未来实现碳中和的转型路径进行了研究。我下面把一些研究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我们认为,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主要就是要走一条以《巴黎协定》所设定的2度和1.5度为目标的长期的低碳转型的路径,在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2050年二氧化碳剩余可能还会有15亿吨到30亿吨,2060年前实现全部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我们认为,碳中和应该是全经济尺度、包括所有温室气体。这里大的平衡是两条,一个是,到碳中和的时候,碳汇基本抵消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另一个是,能源系统和工业工程排放实现净零。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能源系统要转型,通过提升能耗、能源结构低碳化、碳捕集三个途径。
我们估计一次能源到2035年左右进入平台期,重点在于不断提升能效。从能源效率角度来讲,单位GDP能耗强度到2035年要比2020年下降25%,到2060年进一步下降到75%,这样从能源效率角度进入世界前列。
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是实现能源转型的根本性措施。通过能源结构降碳,使得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到2030年要提到25%以上,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到70%,2050到2060年要提到80%到90%,这样我们到2060年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20年下降80%以上。最后还残存一些,采用技术手段抵消。在提高非化石能源的同时,我们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都要做减少,其中煤炭要做大幅度的减少,将来的能源80%到90%是由非化石能源提供的。
从目前所设想的技术可获得性来讲,可能我们还会使用一定的化石能源,但是还是有很大不确定性,这取决于技术进步。如果长期储能的技术取得突破或者像核聚变的技术取得突破,未来还是有不确定性的。与此同时,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长,我们估计到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要想实现碳达峰,同时进入快速下降轨道的话,2030年风光装机要达到30亿千瓦,2035年达到45亿千瓦,到2050年会更高,这是非化石能源,尤其是风和光的快速增长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必要条件。
刚才我讲了因为安全的原因和技术上的需求,可能我们还要使用一部分的化石能源,但是这部分能源就不能排碳,我们需要碳捕集和封存,在整个模型里面预计2060年需要捕集18.9亿吨的二氧化碳,来解决工业部门的难减排的部分和能源部门的参与的碳排放。生物质的负排放技术和直接空气捕捉的碳排放技术可能会应用。
能源消费侧也要做巨大变革。现在能源使用品种很多,要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极大提高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平,我们预计三分之二,约为64%或65%。氢能和生物质能源要达到相应的比例,这样终端部门直接使用化石能源的量就会很小了。从电力角度来讲,2060年预期电能总消费在18亿度的消费,大概3.4万亿度电制氢,产生大约8600万吨的氢,绝大部分是绿氢。绿氢是我们用氢的正确的打开方式。氢能将会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方面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怎么样去把这件事鸡生蛋,蛋生鸡的推起来?从远期来看氢肯定需要的,但是从细节来看,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生物质能源未来将非常受到各个行业的欢迎,我们认为未来到2060年生物质利用消费量大概为5亿吨标煤,分别用于燃料、负碳排放和零碳的燃料,生物质是在未来将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从部门角度来看,工业部门要加快转型。所以在2030年前工业部门要实现达峰。未来像难减排的重工业,还有化工,氢能的原料利用就会起到作用。在这个领域里面,低碳转型要主要通过改善产业结构、用能结构,同时要节能提效。所需要的技术我这里罗列了一下,包括节能、电能替代、氢能、甲醇等等。
我们希望建筑部门在2025年左右达峰,必须在2030年之前达峰,从转型发展趋势角度,一方面要控制新增建筑的量。在此基础上通过电气化,通过各种零碳的、低碳的供热的热源来解决建筑部门转型的问题。所以像电能替代、余热供暖、光储直柔、建筑负荷柔性化将会逐渐得到发展。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在发展了,像清华大学也在思考怎么样去零碳化我们的校园,要去找到高效、低成本的办法实现校园的低碳化。
交通部门要电气化,交通、航空、航海都是难减排的部门,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咱们今天的会议谈了很多,实际都是在国际上已经有所端倪了,但是未来还没有展开,将来这部分的碳排放量残存的会比较多的。
电力部门是最重要的部门,因为能源在这个里面大规模的集中使用,而且碳排放也是集中的,电力部门在整个脱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其他部门担负起负碳排放的责任,整个系统在2060年前碳中和,但是电力系统需要在2055年左右实现碳中和,而且要产生一定的负的排放,给难减排的部门提供一些支撑。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们整个温室气体排放里面,大约85%是二氧化碳,但是还有百分之十几的是来自于甲烷、氧化亚氮这种非二氧化碳排放的温室气体,而且非常难减排。能源、农业和废弃物这些非二氧化碳的部分是非常难减排的。我们希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能够在2030年之前和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达峰,到2035年左右能够实现稳中有降,之后进入一个快速下降的轨道。
总结一下,中国的能源转型路径,第一个是供应侧低碳化,我们的非化石能源要提高到85%,第二个消费侧电气化,从现在的26%升到64%,另外一个电力的零碳化。电力要发展可再生能源,从目前来看,出于安全原因还需要用一部分化石能源,这部分必须用碳捕集和封存,通过生物质能-碳捕集和封存(BECCS)和直接空气捕获技术(DAC)实现负碳排放。
今天的主题是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对促进能源转型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来讲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经济风口,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最后是结论,我们的减排难度是前景很好,但是减排难度很大。尽管我讲大形势是未来一定的,但是现在还是有巨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发展和绿色转型之间的平衡,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的发展可再生能源。
最后一条建议,推动2030年前碳达峰务必让各个地方、行业、企业都行动起来,需要明确峰值和达峰点,这样大家有一个准星和集合点。这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cn_sz_mmbiz_png_HRcnpGzgicheqP7zAKBQNPOj3Uo7j5bP9mvJ8pHgnbk2SZk9yEOLKqjEhbYy4ic6YyIicoKBbmjXAgVrrFIPZyZxg_.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