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11日,第六届国际未来矿业大会(The Future of Mining 2024)和第34届矿业教授协会年会(34th Annual General Meeting and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of Mining Professors)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全球矿业领域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采矿技术和服务公司管理者、政府代表等300余人参会,围绕合作、极端环境和非传统矿床采矿、可持续采矿、能源创新展开交流研讨。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下称“气候院”)副研究员彭天铎应邀参会,在“碳减排与低碳经济”环节做题为“面向碳中和的中国汽车低碳转型路径和关键矿物需求”报告,并作为圆桌论坛发言嘉宾,与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澳洲矿业协会等机构的专家就如何实现绿色低碳矿业供应链和加强国际合作展开讨论。
彭天铎作报告
彭天铎在报告中介绍了团队所开发的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国汽车交通能源转型模型开发和应用情况,并以其中的低碳汽车关键矿物需求预测模块(VCMD)为例,详细介绍了在考虑电动化进程、电池梯次利用模式和关键金属矿物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模式下,中国车用动力电池装机、退役规模,以及所需的锂、镍、钴矿物新增需求量、累计需求量和可回收量测算结果。交流最后,彭天铎向与会者介绍了团队所开发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并展示了基于该数据库所测算的不同技术路线下的电池关键矿物回收利用的碳足迹及可“避免的碳排放”。
结果显示,汽车交通脱碳需要依赖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规模化部署,尤其是电动汽车,这扩大了对锂、钴和镍等关键电池矿物的需求,中国将长期依赖原生矿物进口。通过增强报废动力电池中矿物资源的再生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对原生矿物的需求,如果能够实现80%以上的回收率,则有望在2045年后从根本上改变对原生进口矿物的依赖。需要看到的是,关键矿物开采加工和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涉及加热、干燥、焙烧等工艺,具有较高的碳强度,尽管再生资源的碳强度比较低,但现有资源回收再生路线中关键工艺过程的碳足迹也不可忽视。未来需要在提高回收利用率和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能效、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降低产品碳足迹。
圆桌讨论现场(右一为彭天铎)
会议期间,彭天铎还与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相关团队围绕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开发和应用、绿色矿山实现路径、关键矿物碳足迹评估等进行了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