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峰会术语大集合

【中央社台北12月9日电】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成为近期最火的话题。“《京都议定书》”,“碳排放交易”等许多专有名词,你看懂了吗?

《京都议定书》:因地球温度上升明显,1992年154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地球峰会”,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在日本京都进一步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候减排文件,被称为《京都议定书》。不过,《京都议定书》迟至2005年2月才生效,美国至今还未批准该文件。

碳排放量:因应《京都议定书》实施,为方便各国计算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设计,以化学当量概念,将燃料中的碳元素含量及燃烧后加入的氧元素含量汇总,计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后成为计算人类各种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标准。

碳信用:(Carbon credit:在经过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的条件下,国家或企业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或减少开发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又可称为“碳权”。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 CDM):《京都议定书》允许的减少碳排放工具之一,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或技术协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可共同分配因此获得的碳权。

碳排放交易(Emission Trading , ET):发达国家及一些企业通过自行减排或CDM机制取得碳权,超过《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应减额度时,可将多出的碳权拿到碳排放市场交易。碳排放减少不足的国家或企业,则可到市场购买碳权补足差额(即碳中和)。

碳捕捉与封存(CCS):以科学方法捕捉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等主要二氧化碳排放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送往安全的地底层或海底封存,如已枯竭的油田、天然气或天然形成的地底贮存库。相关技术仍未进入商业化阶段,且有研究发现,碳捕捉会降低发电效率。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个人、团体或国家的日常活动或产品制造过程中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个人碳排放量的多寡,与日常生活的选择息息相关,如进口食品的碳足迹(食物里程)在加计航运时产生的碳排放量,一定比本地食品高。

信息来源:2009.12.10北京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