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中和战略圆桌会”第一期活动“绿电交易的政策解读和未来展望”研讨会召开

1月20日,“企业碳中和战略圆桌会”第一期活动“绿电交易的政策解读和未来展望”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碳中和信息管理技术研究所和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承办,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以及20余家企业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碳中和信息管理技术研究所执行所长罗小虎博士主持。

顾名思义,绿电是指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电力,相较于其他方式(如火力发电)生产的电力,绿电对环境影响较低,其主要来源为各类可再生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电力等。本次研讨会围绕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展、国内外绿色电力交易实践、绿电与全国碳交易市场衔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市场建设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主任张希良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目前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大政方针已定,“双碳”成为新发展理念的一部分,但其真正落地需要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特别需要企业的参与。

“企业碳中和战略圆桌会”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三方面问题开展深入研讨:1)企业和行业碳中和核算及认证的方法学和标准的问题;2)电力市场、绿电市场和碳市场3个市场协同推进的问题;3)企业碳排放信息管理技术、碳信用交易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问题。希望通过圆桌讨论,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梳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提交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本次绿色电力讨论会是“企业碳中和战略圆桌会”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后续会安排不同主题的讨论会。

清华大学电机系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陈启鑫介绍了“我国绿色电力交易的创新实践”。他表示,预计到2035年前后,中国绿色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到2060年预计中国绿色能源装机50亿千瓦左右,成为电量供应主体。优化电力市场运营机制,以绿色电力交易等市场手段提升绿色能源消纳能力,引导绿色能源建设协调有序发展,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服务,是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张达分享了“绿电交易和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衔接思路”。他表示,全国碳交易市场计划覆盖电力、建材、有色、钢铁、石化、化工、造纸、航空八大行业。未来在碳市场中可考虑反映绿电的减排价值,建议考虑对企业购买的可核证的绿色电力部分对应的碳排放按零计算,同时对外推动扣减可核证绿电对应的排放量与边境调节等机制衔接的方案。

会上还邀请了巴斯夫和欧莱雅公司代表分享了企业采购绿电、建设零碳企业的经验。巴斯夫高级经理、碳管理团队负责人朱宁分享了广东湛江一体化基地采购绿电,以及其他节能降碳的行动努力。欧莱雅北亚环境、健康和安全负责人谌振介绍了欧莱雅中国在建设成为集团第一个完整运营设施“零碳”的市场过程中,探索多样化可再生能源使用形式的经验。

来自空客、苹果、巴斯夫、中铝、宝武、中建材、中核、中建、三峡、丹佛斯、吉利、通用汽车、华为、京东、欧莱雅、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宝洁、西门子、腾讯、丰田(按英文简称首字母排序)等企业的与会代表,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Valerie Karplus教授在会上分享了企业碳中和实施方案和相关计划,也对未来圆桌讨论会的组织提出了建议。

三峡集团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银生介绍了三峡集团碳中和的整体规划思路、行动和需求,希望圆桌会能够促成校企之间、企业之间的实质性合作,共同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三峡集团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清洁能源研究室负责人、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黄俊灵等也参加了会议。

一直以来,三峡集团与清华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21年9月,双方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与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联合研究中心”(简称“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该中心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系列综合研究分析,从全球—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的全方位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政策制定与技术路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