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 走向碳中和之路:中国长期低碳发展转型路径研究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A study on China's long-term low-carbon transition pathways and strategies
2022年4月,何建坤教授等作者的论文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A study on China's long-term low-carbon transition pathways and strategies ,在英文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以下简称ESE) 特刊发布,7月该论文入选WoS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基于对应领域和出版年的高被引阈值,其被引频次已进入Environment/Ecology学术领域最优秀的1%之列。数据来自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作为主要的碳排放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40年内实现碳中和的严峻挑战。本研究综合考虑了碳中和目标和《巴黎协定》温升控制目标要求,设计了6种长期发展情景,并对每种情景下的碳排放路径、能源转型、技术、政策和投资需求进行了定量评估。本研究结合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包括对终端部门和电力行业能源消费的模拟和分析(自下而上),以及宏观层面的情景分析、投资需求和技术评估(自上而下)。
研究表明,中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将意味着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应对严峻的挑战,需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稳定达峰,2050年基本实现CO2净零排放,2060年实现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2030—2050年CO2排放量的年均下降速度将需要达到每年4~5亿吨的高水平。实现碳中和的技术途径将高度依赖于常规减排技术和突破性低碳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新增的、巨大的投资规模。在1.5℃温控目标情景下,仅能源系统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就约为年均GDP的2.6%。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将高度依赖于节能和提高能效、建立以非化石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终端部门电气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及改变消费模式而降低能源消费水平。
2018年年底,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设立了“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项目,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机构,通过18个课题的设置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项目综合报告课题组采用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转型路径开展研究和分析。项目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与
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和能源基金会资助支持。
2021年5月,项目综合报告《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在环境出版社出版。2021年12月,综合报告(英文版)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首次以开放获取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出版,以期更能为社会各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英文版开放获取出版后,目前已被超过3万读者获取使用
2021年12月,课题组将主要成果整理为学术论文,以期向国内外同行介绍我国碳中和决策的科学依据和需要付出的艰苦卓绝努力;2022年7月,
该论文入选WoS高被引论文
。